我要投稿 | 關于我們

標題 全文

首頁 > 要聞

教育援疆,提升“硬件”留下“火種”

作者:盧曉琳 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15 來源: 新華日報

江蘇推動優(yōu)質教育在邊疆落地生根

教育援疆,提升“硬件”留下“火種”

  “這16.78萬平方米的職教園區(qū)近期就能達到交付標準了。”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伊犁州霍爾果斯市錦湖路以東的建設現場,項目負責人劉博林指著初具規(guī)模的教學樓群,語氣里滿是期待。自去年5月開工以來,在江蘇援伊·蘇州工作組的調度下,這座總投資6.25億元的職教園區(qū),即將成為當地技能人才培養(yǎng)的“搖籃”。

  “要破解當地學生求學遠、技能提升難的困境,就得把優(yōu)質教育資源‘搬’到邊疆。”江蘇援伊·蘇州工作組組長孫曉江介紹,職教園區(qū)作為蘇州工作組參與援建的最大固投項目,建成后可開展30個工種以上的技能培訓,容納不少于7000人學習,還將引入蘇州技師學院的資源。在他眼中,職教園區(qū)不只是建筑,更是蘇州“產教融合”理念與霍爾果斯區(qū)位優(yōu)勢嫁接的“試驗田”,未來可為口岸經濟注入“技能動力”。

  這樣的發(fā)展和突破,源于江蘇教育援疆的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2023年以來,江蘇累計選派665名教師到伊犁支教,投入17.25億元實施63個教育項目,新建17所學校,為伊犁學子架起從幼兒園到職業(yè)院校的“全學段成長階梯”。通過“請進來教、走出去學”,伊犁4.57萬名教師得到培訓,1700余名教師有了“江蘇師傅”,267人成長為地州級以上名師。職業(yè)院校學生更在技能大賽中斬獲國家級獎項21項、自治區(qū)獎項397項。伊犁教育的“成績單”也越來越亮眼,2025年中、高考取得近十年最好成績。

  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、總指揮趙慶紅介紹,南京師范大學還與伊犁州共建了“江蘇伊犁基礎科學教育發(fā)展中心”,成為當地進行中高考命題研究、開展教學質量監(jiān)測的重要孵化器;“伊犁州教育系統智慧教育云平臺”引入江蘇優(yōu)質數字教育資源,引導州縣共享使用。

  提升“硬件”的同時,江蘇教育援疆更注重軟實力培育。前不久,伊寧市教育局秋季教科研工作會議上,9名南京援疆教師接過“市級教學能手培養(yǎng)工作室”牌匾,涵蓋語文、數學、心理健康等多學科的工作室將精準對接當地教師成長需求。“從教學規(guī)范到試題編寫,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培養(yǎng)方案。”南京援疆教師楊楓說。

  9月12日,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鎮(zhèn)江高級中學,60歲的鎮(zhèn)江援疆教師謝宏慶正伏案備課,今年她負責高三年級一個班的英語課,“這里的孩子們開朗又有禮貌,課堂上特別積極,眼神里的求知欲讓我舍不得走。”

  去年鎮(zhèn)江援疆工作組推出“銀發(fā)計劃”,引進21名退休名師到可克達拉市鎮(zhèn)江高級中學和可克達拉市金山實驗學校任教,謝宏慶便是其中一員。她和其他的“銀發(fā)”援疆教師一樣,退休后把多年的教學經驗融入邊疆課堂,還手把手帶教本地教師,“要把‘火種’留下來,讓好的教學方法在這兒扎根。”

  “教育援疆不是一陣子,而是一輩子的牽掛。”謝宏慶的話道出了江蘇教育援疆的堅守與付出:讓優(yōu)質教育在邊疆落地生根,讓每一顆渴望知識的心靈,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。

  本報記者 盧曉琳
  原載:2025年9月15日《新華日報》,版次:2

責任編輯:陳路

教育援疆,提升“硬件”留下“火種”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15   
來       源:新華日報  
作       者:盧曉琳

江蘇推動優(yōu)質教育在邊疆落地生根

教育援疆,提升“硬件”留下“火種”

  “這16.78萬平方米的職教園區(qū)近期就能達到交付標準了。”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伊犁州霍爾果斯市錦湖路以東的建設現場,項目負責人劉博林指著初具規(guī)模的教學樓群,語氣里滿是期待。自去年5月開工以來,在江蘇援伊·蘇州工作組的調度下,這座總投資6.25億元的職教園區(qū),即將成為當地技能人才培養(yǎng)的“搖籃”。

  “要破解當地學生求學遠、技能提升難的困境,就得把優(yōu)質教育資源‘搬’到邊疆。”江蘇援伊·蘇州工作組組長孫曉江介紹,職教園區(qū)作為蘇州工作組參與援建的最大固投項目,建成后可開展30個工種以上的技能培訓,容納不少于7000人學習,還將引入蘇州技師學院的資源。在他眼中,職教園區(qū)不只是建筑,更是蘇州“產教融合”理念與霍爾果斯區(qū)位優(yōu)勢嫁接的“試驗田”,未來可為口岸經濟注入“技能動力”。

  這樣的發(fā)展和突破,源于江蘇教育援疆的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2023年以來,江蘇累計選派665名教師到伊犁支教,投入17.25億元實施63個教育項目,新建17所學校,為伊犁學子架起從幼兒園到職業(yè)院校的“全學段成長階梯”。通過“請進來教、走出去學”,伊犁4.57萬名教師得到培訓,1700余名教師有了“江蘇師傅”,267人成長為地州級以上名師。職業(yè)院校學生更在技能大賽中斬獲國家級獎項21項、自治區(qū)獎項397項。伊犁教育的“成績單”也越來越亮眼,2025年中、高考取得近十年最好成績。

  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、總指揮趙慶紅介紹,南京師范大學還與伊犁州共建了“江蘇伊犁基礎科學教育發(fā)展中心”,成為當地進行中高考命題研究、開展教學質量監(jiān)測的重要孵化器;“伊犁州教育系統智慧教育云平臺”引入江蘇優(yōu)質數字教育資源,引導州縣共享使用。

  提升“硬件”的同時,江蘇教育援疆更注重軟實力培育。前不久,伊寧市教育局秋季教科研工作會議上,9名南京援疆教師接過“市級教學能手培養(yǎng)工作室”牌匾,涵蓋語文、數學、心理健康等多學科的工作室將精準對接當地教師成長需求。“從教學規(guī)范到試題編寫,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培養(yǎng)方案。”南京援疆教師楊楓說。

  9月12日,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鎮(zhèn)江高級中學,60歲的鎮(zhèn)江援疆教師謝宏慶正伏案備課,今年她負責高三年級一個班的英語課,“這里的孩子們開朗又有禮貌,課堂上特別積極,眼神里的求知欲讓我舍不得走。”

  去年鎮(zhèn)江援疆工作組推出“銀發(fā)計劃”,引進21名退休名師到可克達拉市鎮(zhèn)江高級中學和可克達拉市金山實驗學校任教,謝宏慶便是其中一員。她和其他的“銀發(fā)”援疆教師一樣,退休后把多年的教學經驗融入邊疆課堂,還手把手帶教本地教師,“要把‘火種’留下來,讓好的教學方法在這兒扎根。”

  “教育援疆不是一陣子,而是一輩子的牽掛。”謝宏慶的話道出了江蘇教育援疆的堅守與付出:讓優(yōu)質教育在邊疆落地生根,讓每一顆渴望知識的心靈,都能在陽光下茁壯成長。

  本報記者 盧曉琳
  原載:2025年9月15日《新華日報》,版次:2

責任編輯:陳路
罗山县| 榆中县| 平陆县| 鄯善县| 安丘市| 宕昌县| 城口县| 南雄市| 遂平县| 饶阳县| 锡林浩特市| 秀山| 海南省| 共和县| 九龙坡区| 嘉善县| 囊谦县| 泰和县| 东港市| 崇信县| 丹江口市| 阜城县| 沭阳县| 醴陵市| 台中县| 鄂温| 根河市| 光山县| 武陟县| 神农架林区| 湄潭县| 江北区| 信宜市| 安陆市| 偃师市| 鄂托克前旗| 凤凰县| 林口县| 营口市| 建水县| 新密市|